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
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 首頁
  • 各期電子報
    • 創刊號
    • 第002期 老吾老、幼吾幼 照顧時代
    • 第003期 微薄世代
    • 第004期 Invisible figures--貧窮與所得不均
    • 第005期 窮忙族:有錢抑或有閒?
    • 第006期 從一個人的老,到最後
  • 專題報導
    • 《創刊號》預支未來?年金改革拉鋸戰全解析
    • 《第002期》專題一 從台灣出發:台灣家庭照顧與有酬工作兼顧政策及實務
    • 《第002期》專題二 他山之石:瑞典移民與社會福利國家的挑戰
    • 《第003期》微薄世代:全面解碼青年低薪與高失業危機潮
    • 《第004期》LIS家戶所得與財產資料中心的介紹
    • 《第005期》基本工資的真相-勞動成本外部化與風險涓滴
    • 《第006期》從一個人的老後到最後,超高齡社會需要甚麼?
  • 社論觀點
    • 《創刊號》邁向一個公平的整合式年金體系
    • 《第002期》照顧權與勞動權的兩難?談國家角色與照顧的價值
    • 《第003期》青年就業挑戰:過度教育及產學合作的批判
    • 《第004期》福利責任的類型
    • 《第005期》「時間貧窮」之於當代福利國家的啟示:生活抑或是生存
    • 《第006期》長期照護財源選擇初探
  • 側影剪輯
    • 學術研究中心介紹 >
      • 《創刊號》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社會事務研究中心
      • 《第002期》英國巴斯大學政策研究學院
      • 《第005期》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活動筆記 >
      • 《創刊號》年金改革與社會創新:國際比較下的台灣年金改革研討會
      • 《第002期》「照顧、工作與遷移」國際研討會
      • 《第003期》2015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第004期》專題演講報馬仔:2015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第006期》二○一六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 新書架
    • 《創刊號》巷仔口社會學
    • 《第003期》新書快遞《製造低收入戶》作者獨家撰文推薦
  • 甘苦集
    • 《創刊號》質疑中的成長
    • 《第002期》慢慢來、比較快
    • 《第004期》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但幸福美滿
    • 《第005期》我的社工時代
    • 《第006期》生命的碰撞
    • 《第006期》長期照顧輔具服務實務工作甘苦談以及教我的事
    • 《第006期》看見精障長照-社區精神復健工作者的反思
  • 影書評
    • 《創刊號》誰將老人推下深谷?《楢山節考》裡的棄置
    • 《第002期》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 《第003期》書評:《超極資本主義: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
    • 《第003期》影評:去看小洋蔥媽媽
    • 《第004期》書評: 從地下紐約到地下臺灣
    • 《第004期》影評: 血汗童工
    • 《第006期》書評: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 《第006期》影評:最後的馬拉松
图片
图片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陳柯玫 |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博士候選人

2013年台灣的夏季有幸獲得科技部公費補助赴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座落於雪梨東郊肯盛頓校區(Kensington Campus)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心(Soci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進行短期訪學研究。新南威爾斯大學是澳洲知名的綜合性大學,不僅教學與研究創新兼具,也是所具有濃厚國際化和文化多元性氛圍的校園,吸引來自超過130個國家的海外學生就讀,校園四處皆可見到不同種族和膚色的學生。記得初到該校的印象是一路從校門口通往Ritchie Theatre的大學之道,這段路約莫10分鐘路程,研究中心就位在Ritchie Theatre旁。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無障礙的校園環境,能藉由大學之道前往校園各個角落,沿著大學之道兩旁也有連結校外出口的無障礙道路。
图片
這所研究單位成立於1980年,是澳洲第一所全國性研究中心,教學與研究並重,不僅致力於各種社會福利議題的研究,在教育方面也提供學生跨學科的訓練。研究人員的背景、專長以及研究領域廣泛且多樣化,由經濟學、社會學、政治科學及統計學組成,橫跨不同研究取徑和社會政策議題,涵蓋七項研究主題:(1)照顧;(2)障礙和心理健康;(3)家戶、家庭與社區;(4)原住民政策及其參與;(5)不均、貧窮和社會排除/融入;(6)社會政策行政和組織;(7)環境變遷形成的社會衝擊。除了研究方面的創新和國際化,也對澳洲社會議題和政策推動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每年獲得不少澳洲與州政府部門、國內外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之資助。此外,研究中心不只每月定期舉辦專題演講,參與者包含中心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實務工作者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有利學術社群交流和研究能力的培養,也提升了政策與實務的對話機會。我在訪學期間參與數場專題演講和工作坊,對我的學術視野之擴展有極大助益。
​
Peter Saunders教授是我在澳洲研究期間的指導老師,Saunders教授主要專長是所得分配、貧窮政策以及比較社會政策。最近幾年投入在兒童貧窮、福祉(well-being)和社會弱勢(social disadvantage)的跨國比較研究,將觸角擴及東亞國家,包含台灣、日本及中國。我在澳洲首次參加的工作坊即Saunders教授所主持的,討論澳洲和日本的社會融合與兒童貧窮,研究焦點涉及測量議題、現存兒童貧窮問題的評估和近期趨勢,並進一步檢視和兒童貧窮與排除有關的影響性。此次工作坊邀請了日本人口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以及盧森堡所得調查研究中心的(LIS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Center)研究人員,讓我有幸一睹現任盧森堡所得調查研究中心的主任—Janet Gornick教授,Gornick教授與其同僚從LIS資料庫分析跨國兒童貧窮的問題。我也藉此研究瞭解到當時台灣所得資料庫在國際參與上的不足與封閉,以致於該研究只能採用台灣在2005年釋出的數據進行分析,讓我不禁質疑這樣的跨國比較是否仍具意義?

2013這一年我甫到澳洲碰到的另一件大事—澳洲聯邦大選,一向被認為較支持勞工階層的左派工黨在此次大選中落敗,結束為期六年的執政。落敗原因不外乎其大政府政策,儘管工黨在執政期間挺過全球金融風暴,但難民和移民政策、財政赤字及碳稅議題對澳洲經濟所造成的衝擊,已失去民心。相較之下,偏向保守的右派國家黨以活絡經濟為目標,祭出減稅及削減政府支出的政策,在此次大選中獲得勝選。工黨在福利政策的擴張及對窮人的照顧,成為保守黨攻訐的理由,並使得「貧窮」和「福利依賴」兩者之間有了合理的連結,窮人與懶惰、不事生產劃上等號。而這也是為什麼「剝奪」、「社會排除/融合」一詞的使用,反而在澳洲社會政策和學術研究上較受歡迎。
返回第005期目錄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