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
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 首頁
  • 各期電子報
    • 創刊號
    • 第002期 老吾老、幼吾幼 照顧時代
    • 第003期 微薄世代
    • 第004期 Invisible figures--貧窮與所得不均
    • 第005期 窮忙族:有錢抑或有閒?
    • 第006期 從一個人的老,到最後
  • 專題報導
    • 《創刊號》預支未來?年金改革拉鋸戰全解析
    • 《第002期》專題一 從台灣出發:台灣家庭照顧與有酬工作兼顧政策及實務
    • 《第002期》專題二 他山之石:瑞典移民與社會福利國家的挑戰
    • 《第003期》微薄世代:全面解碼青年低薪與高失業危機潮
    • 《第004期》LIS家戶所得與財產資料中心的介紹
    • 《第005期》基本工資的真相-勞動成本外部化與風險涓滴
    • 《第006期》從一個人的老後到最後,超高齡社會需要甚麼?
  • 社論觀點
    • 《創刊號》邁向一個公平的整合式年金體系
    • 《第002期》照顧權與勞動權的兩難?談國家角色與照顧的價值
    • 《第003期》青年就業挑戰:過度教育及產學合作的批判
    • 《第004期》福利責任的類型
    • 《第005期》「時間貧窮」之於當代福利國家的啟示:生活抑或是生存
    • 《第006期》長期照護財源選擇初探
  • 側影剪輯
    • 學術研究中心介紹 >
      • 《創刊號》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社會事務研究中心
      • 《第002期》英國巴斯大學政策研究學院
      • 《第005期》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活動筆記 >
      • 《創刊號》年金改革與社會創新:國際比較下的台灣年金改革研討會
      • 《第002期》「照顧、工作與遷移」國際研討會
      • 《第003期》2015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第004期》專題演講報馬仔:2015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第006期》二○一六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 新書架
    • 《創刊號》巷仔口社會學
    • 《第003期》新書快遞《製造低收入戶》作者獨家撰文推薦
  • 甘苦集
    • 《創刊號》質疑中的成長
    • 《第002期》慢慢來、比較快
    • 《第004期》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但幸福美滿
    • 《第005期》我的社工時代
    • 《第006期》生命的碰撞
    • 《第006期》長期照顧輔具服務實務工作甘苦談以及教我的事
    • 《第006期》看見精障長照-社區精神復健工作者的反思
  • 影書評
    • 《創刊號》誰將老人推下深谷?《楢山節考》裡的棄置
    • 《第002期》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 《第003期》書評:《超極資本主義: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
    • 《第003期》影評:去看小洋蔥媽媽
    • 《第004期》書評: 從地下紐約到地下臺灣
    • 《第004期》影評: 血汗童工
    • 《第006期》書評: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 《第006期》影評:最後的馬拉松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年就業挑戰:過度教育及產學合作的批判
文|劉梅君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图片
隨著台灣社會出生率持續低盪谷底,少子化衍生的若干經濟社會永續的挑戰,使得長久以來被視為家戶與女人的生育決定,進入了國安危機的眼界內,在概念上,這波 國安危機比較著眼於宏觀社會安全體系與經濟生產力的角度,然而若審視這些年來青年面臨之低薪與高失業率的事實,則前述國安危機更是嚴苛,因為低薪及高失業 率的結果,使得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跨海到異國當外勞 ,或者無奈成為低薪者,從而淪為無婚(延婚)無子的群體,也無從激勵他們發展出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學歷越來越高,前程越來越無法期待,對個人的打擊及對整 體社會發展的傷害,是今天公共政策無法迴避的關鍵議題。
图片
1990年代後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競爭日益熾烈,台灣在地理位置上面臨著四周環伺之龐大且更為廉價勞動力市場的競爭,這番「爭相比爛」(race to the bottom)的結果,不僅使得台灣也出現了196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成熟國家產業外移的現象,雪上加霜的是,做為資本主義後進國家的台灣,復面臨產業升級的瓶頸,而以加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注定是一場艱苦的微利戰。雖然服務業從1980年代起的快速擴張,多少彌補了製造業外移所遺留下之就業缺口,但服務業偏向低階服務產業發展的方向,影響所及不僅是台灣實質薪資倒退十幾年前的水準,也改變了過往高等學歷在就業市場無往不利的態勢。

面對高學歷青年高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象,國內相關討論有不少,我們嘗試聚焦於下列兩個經常被關注的議題:高等教育的普及擴張,是否產生過度教育問題?還有大學教育偏離產業發展脈動,是否導致大學畢業生出現學用不相符的現象?

台灣高等教育二十年來的過度擴張,使得台灣青年就業的問題更顯嚴峻,也因而引起學術及實務圈極大的迴響,對此現象的解釋不一,但最引人關切的討論焦點之一莫過於「過度教育」的現象。有論者經常將矛頭指向高教普及及其衍生的過度教育問題,但可以發現高教普及與青年之高失業率之間不必然相關,高教未普及的資本主義先進國家也有青年高失業率或低度就業的現象,依照ILO及OECD的全球統計呈現無論高教普及與否的國家,都出現居高不下青年失業率的普遍問題,從而青年高失業或低度就業現象確實難以與高等教育普及與否劃上等號,只不過大學普及化委實讓青年失業或低度就業的難題雪上加霜。不過,若從國家社會發展及文明的觀點來審視,豈有過度教育的問題?因為高教普及勢必帶動人力素質的提升,對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正面影響!過度教育的說法僅成立於以雇傭關係為主導之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底下!

其次,接下來再讓吾人探究另一個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且成為若干部會政策焦點的「產學接軌」問題。輿論對產學接軌的呼籲,是建立在大學教育偏離產業發展脈動的認知上,因為此偏離導致大學畢業生出現學用不相符的現象,從而要求大學教育要貼緊產業發展脈動。然而,學用不符的解藥,是否在於要調整大學教育的課程結構與內容,以配合產業脈動與需求?根據台灣《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的調查發現:學生認為高等教育提供最多的是「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培養,但雇主偏重的卻是「良好個人工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不過這些雇主主觀對於人格特質的期待,是大學課程改革可以達成的任務?或這個方向是大學教育的使命嗎?

图片
事實上,學用不符與前述隨從主流價值觀而衍生出的台灣社會一窩風的現象關係密切,在高等教育急速擴張的20年,電子資訊產業及餐飲旅遊產業紅極一時,大專院 校廣設電子資訊及餐飲旅遊相關科系,同時管理人才成了當紅炸子雞時,管理相關科系亦如雨後春筍,結果是此類人才供過於求,部分人才勢必轉往其他行業就業。 若果問題出在此,則解決之道應該是教育主管機構對於大專院校科系的興廢要有嚴謹的評估,而非高舉「高等教育自由化」的旗幟,採取放任之立場!但現在回頭來 檢討解決之道時,卻是要求大專院校改革課程結構,以拉近產學之間的鴻溝,讓產學無縫接軌,學生畢業即就業。


更值得反思的是,高等教育機構畢竟不是,也不應淪為企業職前訓練所,更絕非為配合產業發展之目的而成立的機構,因而從宏觀角度來檢視,產學落差是必然的,甚 至吾人認為產學無縫接軌,不僅非國家社稷之福,反是社會及大學災難的開始,如同前哈佛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在其書中《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University in Marketplace),以其曾任哈佛校長長達20年的親身經驗,指陳出大學功利化侵蝕高等教育精神與原則的危機。換言之,產學之間果真是無縫接軌,代表著兩者間必須保持著緊密的共生依賴關係,這對高等教育產生的後果,實不容小覷!

無論是青年高失業或低度就業,歸之於「過度教育」實簡化問題的宏觀肇因,反而忽視了經濟全球化下企業對勞動力的彈性使用需求,不僅致使勞動條件惡化,且加劇 就業市場的競爭,青年往往被迫追逐更多的訓練與更響亮的文憑。政府過去未能理解青年就業困境的複雜成因,使得現行特別被倚重的台灣產學合作模式,既是漏洞 百出且成效有限,更嚴重的是將傳統賦予高等教育的價值與使命毀壞殆盡。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